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進事跡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進事跡(五篇)
勞動者之所以成為大國工匠,是因為他們尊重勞動,堅守勞動,視勞動為生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進事跡,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進事跡篇1
“作為技能工人,這個合格率肯定是無法接受的?!?016年,某型號發動機噴注器架生產遇到瓶頸,有項精度僅相當于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在機床上無法測量,試加工合格率僅有20%。
“交給我,我有信心啃下來?!焙涡』⒘⑾萝娏顮?。
原來,在一些老師傅搞技術攻關時,何小虎就已經關注到了這個產品,并一直在思考合格率低的原因。上手后,他發現攻關“真難”,之前車間從未加工過,沒任何可借鑒的經驗和數據。那兩個多月,何小虎天天熬夜查資料、找人討論,有時正吃著飯,突然想到什么,放下碗筷跑回車間進行試驗。
經過無數次試驗,何小虎提出“設備熱穩定性”概念,發揮其極限加工精度,顛覆傳統方法,讓產品合格率達到100%,加工效率提升4倍。
在加工某發動機燃燒噴嘴時,廠里遇到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合格率只有50%,這不僅影響發動機的交付和后續型號生產任務,更關系著飛行器能否精準入軌。之后的兩年,何小虎聯合工藝、操作人員,找過西北工業大學教授、設備生產廠家請教交流,甚至花錢找大學老師補課。最終,2020年,他們攻克了瓶頸難題。
多年來,何小虎先后攻克液體火箭發動機生產研制難題65項,申請專利8項,獲得1項國際專利授權,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項國家發明專利。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進事跡篇2
一米五六的個頭,不足百斤的體重,遠看單薄瘦削,但就是這樣一個“弱女子”卻能駕駛千斤重的橋機,多年來憑借“零失誤”贏得周圍同事、整個行業的認可。
17歲那年,田得梅從青海水電高級技工學校(現青海水電技師學院)畢業,經過面試、培訓,她被分往拉西瓦水電站工作。初來乍到,學校的書本知識和真正的實踐始終存在差距,況且她駕駛天車也是一個陰差陽錯的巧合——“當時可供女性工人選擇的崗位只有電焊、配線和天車3種,其它兩個專業已經招滿,我只能選擇天車,我甚至還不知道‘天車’是什么?!焙迷谔锏妹酚龅搅寺殘鲋械牡谝粋€“貴人”,就是師傅楊玲玲,在她的傾囊相授下,田得梅不僅學會了所有技能,也堅定了要繼續干下去的念頭。隨后她隨著工程建設不斷轉移“戰場”,在龍江、向家壩、尼那、萬家寨、梧州、葛洲壩等水電站進一步磨煉和精進。
“就像開汽車一樣,不同的司機給乘客帶來的乘坐體驗不同,開橋機也是同理,千萬不能簡單的認為只是把設備或材料從一個地方吊到另一個地方”。師傅楊玲玲的話在田得梅心中深深埋下了“平穩駕駛”的種子。如何把這些特殊的“乘客”舒適地吊送至指定區域,成了田得梅清晰的探索追求方向,2平方米不到的天車操作空間,在她眼中卻有數不盡的“小門道”。
“手動換檔時要注意逐檔增加或減少,接近吊點時判斷距離提前減速避免急停,開關按鈕和操控手柄時動作要平穩,不猛拉猛拽猛按……”。每發現一個駕駛小竅門,田得梅都會繼續摸索直至完全找到“手感”。日積月累,田得梅總結出了“眼看、耳聽、鼻聞、腦想、手腳動”的“人機一體”操縱技巧。
但田得梅不滿足于只會“駕駛”天車,現場經驗累積久了,她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無論在哪個電站工作,天車都是一直在運轉不停的,起先不管遇到什么小問題,都需要聯系檢修的同事來處理,要是我自己會做這些了,是不是效率就能提高了?”說學就學,田得梅在下班后多了一項安排,就是跟著試驗室的同事,學習天車的日常維護和保養,這項技能讓她應對工作更加自如起來。為了鍛煉自己的耐心、細心,性格開朗、大大咧咧的田得梅特意買了毛線和十字繡磨性子。
“精進自己的技藝,主動去配合師傅們而不是讓他們遵從自己的習慣”。慢慢地,田得梅受到越來越多師傅們的認可?!暗弥_橋機的是田得梅,我的心里就格外踏實”,和田得梅經常配合的起重師傅?;壑苓@樣說。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進事跡篇3
“在變電站內,風聲、電暈聲,還有機器運轉的噪聲,各種聲音夾雜在一起,我師父總能從混雜的聲音中辨別出變電設備內部細小的異常放電聲,就像神探福爾摩斯一樣發現設備隱患。所以,大家叫他‘馮爾摩斯’?!瘪T新巖的徒弟孫佑飛說。
馮新巖1980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自2000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扎根生產一線。他的工作是為電網設備進行“體檢”,也就是對特高壓、超高壓變電設備進行試驗、檢測,及時發現設備隱患并精準判別,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
在人才密集的國網山東超高壓公司,中專畢業的馮新巖學歷不高,但他有股永不服輸的勁頭。參加工作后,他像海綿吸水一樣不停地學習,帶著問題向身邊的老師傅請教,查閱相關技術資料和文獻,結合實際對以前的案例反復思考并不斷練習、實踐,逐步從一名新手成長為經驗豐富的高手。2015年,在國家電網公司舉辦的GIS(氣體絕緣全封閉組合電器)帶電檢測技能競賽中,馮新巖勇奪個人第一,并和隊友獲得了團體第一。
為了攻克特高壓變壓器局部放電帶電檢測難題,馮新巖2016年用7個月時間,走遍了山東、江蘇、安徽、甘肅、河南五省數十座特高壓變電站,對上萬條原始數據進行分析,成功總結出一整套特高壓變壓器局部放電帶電檢測的定位技術,將帶電檢測準確率從原來的不足50%,提高到接近100%。
工作22年來,馮新巖累計發現設備重大缺陷100余次,避免因設備故障造成的經濟損失數億元;先后撰寫發表技術論文23篇,其中國際EI檢索論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9篇;參與編寫技術標準8項。因為出色表現,馮新巖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齊魯大工匠稱號。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進事跡篇4
他是“鐵面的將軍”,心中始終有一桿標尺?!霸俅蟮娜饲榇蟛贿^飛機質量和安全”,工段內任何可能的問題在他這里都沒有人情可講,盯人、盯責,一問到底、一查到底。在飛機線纜安裝、導通等方面,飛機到哪個階段應該做到哪一步,他都有本清楚賬。精益求精、對問題緊抓不放的精神,驅使他在工作中主動發現問題,鼓勵發現問題“早舉手”,堅決杜絕隱瞞不報、弄虛作假等不誠信行為。
在參與C919大型客機101架至104架機的研制期間,他帶領團隊解決駕駛艙頂控板、操縱臺安裝等關鍵問題,推薦全機卡箍的選用,提升產品質量、優化生產操作、加速生產研制,助力C919大型客機項目研制順利進行。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先進事跡篇5
熟練地用扳手調整好機床卡座,迅速放上坯料,固定位置,設置參數。按下啟動鍵,伴隨著嗡嗡的機器聲,在銑刀切割下,坯料便向著精密部件“雕刻”起來。站在數控機床前的操作工,就是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技能工藝師、“江蘇大工匠”孟維。這樣的動作,是他每天的必修課。
“以前全靠手工操作,手停車床停,現在智能多了,指哪打哪?!笨粗矍暗摹袄吓笥选?,孟維感慨。
2002年,20歲的孟維從技校畢業后,進入徐工集團車床操作車間成為車工。第二年,企業首次引進數控設備,喜歡搗鼓計算機的他被調整到數控崗位,成為廠里首批數控車工。
面對陌生的數控機床操作界面,在技校學習的知識顯得“小兒科”了,原本自認是行家里手的孟維,也有些無所適從。不甘心的他憑著一股韌勁,從最基本內容學起,一有空就站在機床前反復看,反復琢磨,硬是啃下了十幾本厚厚的專業書籍。從初具復雜零部件數控加工能力,到精通多種主流數控系統的程序編制,再到能獨立調試、改進部分技術,一路走來,孟維成了數控機床加工和維修的半個專家。
然而,進取的道路上不全是坦途。第一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選拔賽,孟維只拿了5分的低分。這讓他意識到,“工人每天做的都是相同的事,工作可以重復再重復,但絕不能重復昨天的水平?!敝?,江蘇省技能狀元大賽,他每天苦練12小時,持續了大半年。比賽二等獎的最終成果,也給他鼓了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