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事跡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事跡(5篇)
工匠幾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進去,對待作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事跡,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事跡篇1
講起馮新巖的工作,就不得不提到中國獨步世界的技術名片——特高壓。
在山東,每六盞燈中就有一盞是由“外電入魯”的電點亮的。這些電大都是由風能、水能、太陽能等轉化來的“綠電”。電流通過特高壓大電網組建的“綠色通道”,經過一座座特高壓變電站,不遠萬里進入千家萬戶。馮新巖的主要工作就是檢測超高壓、特高壓變電站的“心臟”——變壓器的健康狀態,及時發現并消除設備隱患,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2000年10月,泉城濟南褪去濃綠的夏裝,渲染著金黃。新成立不久的山東電力超高壓公司迎來一批新員工。辦理入職手續的隊伍里,馮新巖排在第一個。他年輕的臉龐上難掩興奮與喜悅。
馮新巖被分到了電氣試驗班。那時候,馮新巖白天在現場邊干邊學,總是拉著師父王寶利問個不停。王寶利常常半開玩笑說:“我從來沒見過像你一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徒弟!”在做油化試驗時,別人做一遍,馮新巖非要做十遍、二十遍……他不僅要學會,還要學通,弄清楚原理背后的“所以然”。晚上回到宿舍,他就一頭扎進書堆里,常常熬到后半夜。
入職四年后,馮新巖憑借自己的刻苦努力,獲得了前往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繼續學習的機會。多年來,他一邊實踐提升,一邊勤學不怠,他的學歷不斷“升級”。經過努力,他不僅獲得了山東大學碩士學位,還被母校聘請為校外碩士導師。
在專業上,他扎根一線擔當實干,苦練本領,入職第六年,他就與團隊拿到了全國首屆電力行業電氣試驗技能競賽團體第一的好成績,并被評為“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備賽期間,由于廢寢忘食,他的體重整整掉了十斤。此后,他更加奮發實干,埋頭鉆研技術,勤奮磨礪本領,漸漸在專業上嶄露頭角。很多大國重器的“疑難雜癥”,別人解決不了,他卻能“手到病除”。他“電網神探”的名號漸漸叫響。
2022年,馮新巖從100多萬名電網職工中脫穎而出,當選國家電網公司第一批首席專家。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事跡篇2
1982年6月,秦世俊出生在哈爾濱市南郊一個以工業著稱的老城區,父親和很多親人都是這里一所大型軍工企業——中航工業哈飛的職工。
在這樣一個有著濃厚“航空報國”氛圍的環境里,秦世俊最喜歡聽爸爸講哈飛的故事?!拔乙惨癜职忠粯?,長大以后造飛機?!边@個念頭像一粒種子,播種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頭。19歲那年,心懷航空夢想的秦世俊從哈飛技校模具鉗工專業畢業,被安排到哈飛數控銑工崗位。
作為一名技校畢業生,秦世俊的起點并不高。初進公司,學習鉗工專業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數控工段。數控是個新興專業,毫無基礎的他只能幫師傅打下手,干些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
“數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專業,我現在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我來哈飛是為了造飛機,不是干些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泵鎸ΜF實,秦世俊開始動搖了。他的抱怨傳到了同在一個車間當工長的父親那里?!安灰赂膶I,眼前的困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待工作的態度,不會就要學。數控技術是新領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新時期產業工人必須掌握的本事?!备赣H的話語很嚴厲,但卻點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親的教誨讓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個樣來……”他在心里暗暗發誓,他先從普通銑床練起,在實踐中細心體會銑削加工的要領。熟練后,他轉戰數控機床,從零件裝夾、機床操作等基礎知識開始學起。
為了盡快練好自己的技能,秦世俊總是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后繼續留在單位,向夜班師傅學習。日復一日的苦學是對身心的雙重挑戰,知難不言退,受挫不服輸的性格讓秦世俊度過了那段苦樂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歡上了數控加工,迷上了這項奇妙強大的技術,機床成了他最親密的伙伴。
秦世俊在和同事們討論問題(央廣網發 黑龍江省總工會供圖)
技術逐漸熟練后,秦世俊對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他接到了一個零件加工任務,因為數模和鍛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異不能用編程加工,多年來只能采取手動加工,秦世俊心想這個活兒批量大,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費很多精力而且質量還不穩定,他決定自己琢磨編程方法。去機床采集點位,匯編程序,反復試驗,秦世俊得出了他“自創”的加工方案。經過數字化吻合,大家驚奇地發現他研究的加工方案比以往的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檢合格率更是達到了百分之百。
入職不滿一年,秦世俊就在哈爾濱市數控工人技術比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晉升為高級工。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事跡篇3
鄭志明今年45歲,年紀并不老,但因為技能水平高,是集車、鉗、刨、銑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工匠,大家都親切地叫他“鄭老師傅”。
1997年,鄭志明從職高畢業,進入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名鉗工學徒。
學徒時期,他每天早出晚歸,在生產一線磨煉技能,日復一日的刻苦練習讓他的鉗工技能爐火純青——手工銼削平面可將零件尺寸誤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內,手工畫線鉆孔的位置誤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內。
勤奮的鄭志明還擠出時間自學了UG三維建模技術,工余時間,他總會找到企業的工程師請教電機轉數、扭矩、機械動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鄭志明調侃說,覺得自己“有點笨”,“今天學會了,過幾天又忘了,又要去請教,只能反復學?!?/p>
理論知識和復合技能的儲備,讓鄭志明對于工藝改進有了全新的認知。
在一次設備工藝改造中,他發現,公司花大價錢購入的進口設備看似“高大上”,但實用性卻不強。
于是,他瞄準前沿新技術,從機器人編程、控制技術學起,后來又開始探索機器人設計制造,硬是“啃”下了《機器人編程》等十幾本專業書籍,成了自動化技術領域小有名氣的“土專家”。鄭志明帶領創新團隊展開攻關,最終,他們研發出的專業設備投入使用后,性能實用性比進口設備更好。
“一個班下來再不會像從前那樣腰酸背痛了,咱們自己研發的設備好使?!惫と藗兗娂娍滟???粗と藗儾倏刈约簠⑴c研發的設備,生產效率提升,勞動強度降低,優質零部件有序下線。鄭志明在車間凝視許久,這是屬于“智慧”工匠獨享的成就時刻。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事跡篇4
1998年,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成衛東,就把“學最好的技術、當最好的司機、做最好的員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轉眼二十余載,從技校學生到技術工人,從拖車司機到海河工匠,從“單打獨斗”到成立“成衛東勞模創新工作室”,從遠近聞名的“拖車王”到帶動培養出一大批“王牌”技術骨干……成衛東以匠心致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推陳出新,不僅總結出拖車“快”“準”“穩”工作法,屢次打破港口操作紀錄,大大提高港口作業效率,還與團隊成員一道開展“牽引車駕駛室防塵裝置”“LNG牽引車燃氣供給裝置”等技術創新改造200余項,為企業創造出巨大經濟效益,其中38項技術革新項目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如今,天津港正朝著建設世界一流綠色智慧樞紐港口的目標闊步前行。成衛東又帶領技術團隊主動服務對接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用自己“看家本領”給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當“師傅”,為先進的智能系統提供寶貴的經驗技術支撐。此外,成衛東還和碼頭一線的技術人員一起,推進了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在作業中自動充電、自動避讓、自動??康葐栴}的解決,讓一線的技術人員少走彎路,并進一步提升了機器人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能力,現場作業效率大幅增加。
站在智慧零碳碼頭的七彩廊道上,看著一個個集裝箱從堆場到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從智能加解鎖站到岸橋,實現了全球最高水平的無人自動化操作,成衛東心潮澎湃。他說,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是一個新起點,他將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崗位技能水平,創新發展、勇毅前行,帶領他的團隊再建新功。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事跡篇5
母永奇參加工作12年來,駕駛盾構機4萬小時,累計掘進28公里,從“洋盾構”到國字號,從常規盾構到超大直徑盾構,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盾構專家人才。先后榮獲中原大工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新中國成立70周年功勛工匠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母永奇先后參與了寧波地鐵、鄭州地鐵、成都地鐵、世界最大直徑水下鐵路盾構隧道——佛莞城際鐵路獅子洋隧道、世界上輸水壓力最高距離最長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國內最大直徑盾構隧道——深圳春風隧道的建設工作,是國內少數幾個能夠全面掌握當前隧道施工主流盾構機型的專家人才。他先后參與攻克寧波地鐵軟土地層沉降控制、鄭州地鐵砂質地層盾構掘進地表沉降控制等多項重大難題。以他名字命名的“母永奇盾構機操作技能大師工作室”共獲得創新成果36項,為企業創造了千余萬元的經濟效益。
川藏鐵路雅林段開工建設,母永奇主動向組織遞交了請戰書。一到色季拉山隧道工地,母永奇全身心投入TBM組裝和調試中,37.96千米的色季拉山隧道被譽為亞洲鐵路TBM第一長隧,在這條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的鐵路線上,母永奇克服高原低溫缺氧等不利影響,帶領項目團隊僅用7個月完成全線首臺TBM“雪域先鋒號”始發,僅用20天組裝完畢“忠誠擔當號”TBM。開工一年,實現兩臺超大直徑TBM運輸、組裝、步進,并實現月掘進613米,填補了我國高原大直徑TBM施工空白,創造了我國高原TBM施工新標桿。